- 中建西南院自1950年建院,在成都先后经历了三个办公园区。1957年迁入金牛区金华街168号,2010年迁入高新区天府大道北段866号,2022年天府新区中建滨湖设计总部建成投用。办公园区的迁移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印记,也是成都城市生长的一个缩影。
- 2015年,中建滨湖设计总部基地选址于城南天府新区兴隆湖北岸,彼时兴隆湖正在蓄水,湖岸一片黄土,整个滨湖环境尚未形成;总部项目也成为构建环湖生态带的重要助力。从办公区的绿茵葱茏中,眺望浩淼湖面,设计在回归自然的同时,也开启了对未来办公场景的展望。
▽项目概览 – 模块式建筑与花园©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 生态是这一新场景中至关重要的维度,指引了建筑、环境、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办公建筑通常与高密度城市化区域关联,人员密集、能耗集中;同时相较于功能形态固定的类型,办公建筑的空间随着时间不停改造更新,因而成为了生态意义上的高耗费品。
- 以探索夏热冬冷地区的近零能耗办公建筑设计为目标,中建滨湖设计总部构想了一种灵活且人性化的办公空间,在合理的规模控制下,综合平衡被动式设计、主动式策略和可再生资源利用,以低能耗换取室内舒适度,采用适宜性技术回应自然,营建低碳环保的内外环境。通过测算,项目投用后夏季能耗将低至42kwh/.0㎡左右,冬季能耗将低至4~8kwh/.0㎡左右,仅为常规办公建筑能耗的1/4,中建滨湖设计总部率先提出并实践了夏热冬冷气候区的全新生态设计策略。
- 中建西南院发展至今已拥有12个设计院与二十多个专业化中心和工作室,以及众多下属公司与分支机构。大型设计企业总部的定位,决定了规模扩张的同时会伴随着部门的不断调整重组,我们需要一种适应未来变化需求的可持续的空间模式。
- 模块化设计应需而生。通过调研设计院各部门的人员规模和工作特点,寻找到适合大小部门需求的空间“公约数”——每个单元模块为33.6m*33.6m(约1000.0㎡),轴网均采用8400*8400mm,再将多个33.6m见方的单元模块进行组合,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区域划分。建筑内部的核心筒集中设置在模块一侧,形成了“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的分化,“被服务空间”空间开阔连续,方便未来弹性调整。同时,空间的模块也为机电系统的模块化、标准化提供了前提与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