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历史文化处于不断演化之中,
-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需要更俗立新,
- 结合新时代精神、新业态,
- 才能成为焕发活力、可持续的城镇空间。
▽项目概览©此间建筑摄影
南通市海门区的常乐镇,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1853-1926)的故里。因常乐老街改造的文旅项目中南·张謇故里小镇而得名“謇里小镇”。goa大象设计承担了整座小镇的规划和设计,其中謇里小镇展览馆是项目核心区常乐老街的门户所在。常乐老街成于乾隆年间,青石板路东西延伸300多米,小镇展览馆场地位于老街东端起始点,北侧毗邻的常乐镇供销社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木构保护建筑。新展馆如何与小体量的历史保护建筑和谐共生?文旅功能如何融合当地文脉特征,在唤起文化归属感的同时也让謇公“更改旧俗,树立新风”的精神在今日延续?设计由此展开。
▽场地示意图©此间建筑摄影©goa大象设计
▽鸟瞰图©此间建筑摄影
- “四汀宅沟”的启发:
- 延续传统民居策略,建筑与自然相互融合
- 謇里小镇展览馆依水而建,借鉴长江入海口北岸崇启海地区(崇明、海门、启东)特色民居原型“四汀宅沟”:崇启海地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地势低洼、积沙成陆,劳动人民从宅地周边挖沟取土,筑高基地,形成环宅沟渠形态;宅沟常设于南侧,若以四周环绕,则被称为“四汀宅沟”。宅沟形态体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智慧:水源可供日常饮用、洗涤、灌溉、消防,又是一道“护宅河”,宅前以小桥为径。时至今日,沙洲地貌已随着现代化建设而变迁,但环宅水系和小桥,仍普遍延续在当地的乡村民居的形态中,是当地风土的宝贵印记。
▽崇启海地区“四汀宅沟”空间形态示意图©goa大象设计
建筑师延续了“宅沟”形态的策略,保留场地原始水系,在建筑南、东两侧设计新桥,建立场地与对岸空间的联系;在建筑周围以绿植和水景营造汀洲特色风貌,遵循木构老建筑的尺度,延续当地的人文风土和空间肌理。
▽东立面实景©此间建筑摄影
▽西立面实景©此间建筑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