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场馆是为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Bayerische Staatsoper)实验表演艺术所打造的临时活动空间。这个可拆解的构筑物能够容纳300坐席或是700名站立观众,通过货运集装箱还可将其运输到下一个活动地点。模块化的架构可以将该场馆重新安置在不同城市空间结构之上、任何地点之中,并可以适应所有者的不同需求。
▽建筑鸟瞰©Markus Pillhofer
质量,亦即重量是衡量空间声学的决定性标准。“迷你歌剧空间21”的设计理念从化解两者间的“矛盾”开始:蓝天组所面临的挑战是既要设计一种能够满足快速拆卸、重新组装,又能满足音乐厅声学要求的轻质架构。那么,如何创造一个同时兼具优质声学条件和质量轻盈的空间呢?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第一个确定的考量点是在馆内引入建筑元素,从而转变空间的声音序列,同时通过一系列锥状的“音景(Soundscaping)”来建立音乐厅必备的具有反射、吸收特质的墙壁。
▽设计草图©COOP HIMMELB(L)AU
声学与音景
为了实现“音景”的优化,蓝天组团队首先构筑了广场与街道之间的声音屏障;其次,通过塑造场馆的几何形体,借助建筑自身的体块偏转外部噪音;最后,设计场馆外侧面层纹理,籍此反射、吸收不必要的声音。
▽建筑对广场声学影响©COOP HIMMELB(L)AU
▽锥状墙壁声学分析©COOP HIMMELB(L)AU
蓝天组与伦敦奥雅纳(Arup)的声学顾问合作,共同为“迷你歌剧空间21”打造了由“声学锥状突起”所构的立面。这一几何构筑物从场馆表面的各处向外突出、升起,通过其三角形态吸收、反射街道上的噪音,从而在广场中央构筑了一个“静寂区”。此外,“声学锥状突起”的设计也与结构构件的振动相互关联,从而进一步地影响了剧院内部的声学效果。
▽沿街立面©Markus Pillhofer
▽由不同方向的锥状突起组成的立面©Markus Pillhof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