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没有初始,亦无终结,空间向内没有止处,向外亦无边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何以安放自我?何不打破界限,把自己轻轻地放在天地之间,体味大自然一年四季,一天四时的气息变化?
- 无界剧场,是在基于对时间无尽、空间亦无尽的思考基础上,在一处自然中,以通透的建筑形式和开放的姿态,通过在地营造的方式,创作的一个艺术空间。
▽视频© 直译建筑摄影
标清240普清360Vz2高清720Vip超清1080Vip字幕无马上解锁
- 白鹭湾美术馆小镇位于山东日照,座落于佛教名山五莲山东脉止落之处,苏东坡先生位居密州刺史期间,曾经多次游历此山,并留下了“其秀不减雁荡”的佳句。小镇的营造理念是“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一万亩的土地面积上,把美学空间同自然山水以及各种业态相结合,经十多年营建,俨然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之地。
- 小镇里有一个原始的小山谷,是五莲山余脉通向潮白河的一个自然谷地,一条小溪缓缓流过,像极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的意境。山谷里栽种了大量的樱花树,每逢春日花季,便灿烂了整个山谷,也灿烂了居民和游人的心。
▽剧场鸟瞰© 直译建筑摄影
- 今年早春,白鹭湾的创始人徐群德先生和我一起踏青,我和他聊起我之前的做的一个建筑,其中有一张过程照片,画面里,有一片编织的曲面钢筋网,轻盈地飘在薄雾掩映中的树林里,看到这个画面,徐先生立刻说白鹭湾有一个地方,可以编织一个,这个地方就位于上文所说的樱花谷里。
- 徐先生欲在樱花谷的中心,做一个建筑,作为音乐、舞蹈、戏剧及其他艺术活动的场所。他与我描述,他理想中的状态,是“自然为上”,樱树是主体,建筑隐于其间,二者形成完美关系。我之理解,这个建筑,犹如中国山水画中,隐于深山和湖畔的小小茅篷,以优雅的姿态面向山水,且将自然作为灵魂之物。
▽剧场西立面© 直译建筑摄影
▽西、东部远观© 直译建筑摄影
- 我们也一致认为,照片画面里钢筋编织的网,应该演化为一个永久性的建筑,人们既可以悠游期间,又可以透过网隙观赏到怒放的樱花。然而一切都是模糊而未知的,在一片随意栽植的樱树林中,会产生一个怎样的建筑呢?
- 我像扔布袋一样,把我自己扔到了这片樱树林下,没有设计图纸,且离樱花的开放仅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与徐先生是多年好友,他说,只要你亲自在现场,自然就充满期待,就这样,在朋友的无限信任下,开始了工作。
▽局部网状结构鸟瞰© 直译建筑摄影
- 我的想象中,剧场应该是一个流线体,一个环绕式的空间,人们可以在其间自由穿梭,我想象漫天樱花开放的时候,天地,樱树,剧场将我包容,樱树为主,剧场其次,而我则是这一情景中的自由元素,像《富春山居图》中,山林延展,居所隐逸,小小人物是自由的麻点,这是我所喜爱的诗意画面。
- 我联想到了艺术家的工作模式,自己同作品是零距离和全时段的,但这是个挑战,意味着无论风雨,我都要在这个场地中与匠人全程合作。我和工匠把钢筋当成铅笔线条,把树林主导的三维空间当成了画纸,坚硬的,不好驯服的钢筋在空中游走,化作柔软的曲线,按照半圆轨迹开始塑造原初的形体。
▽主舞台© 直译建筑摄影
- 我在两株最大间距的樱树之间设定主舞台,用一根钢筋在两棵树间塑造了一个形态舒展的半椭圆,然后在半椭圆的两侧塑造廊道,接下来的连接工作变的不可描述,凭直觉、工匠的手感以及钢筋本身的柔韧性,我和匠人首先塑造出了主舞台的雏形,主舞台采用了半穹顶结构,是剧场中最大尺度的独立空间,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场所。
- 舞台的西侧有一块巨石,好似一个巨大的石床,巨石一端有一株大樱花树,形态舒展,好似旧时每个村头的风水树,往往,妻子在这里等待田间劳作的丈夫,母亲则在这儿等待游子的归来,而夏夜晚风中,是村中老幼其乐融融的纳凉场所,这一画面在今天也久违了。我将这棵树比拟为场地村头的风水树,编织了一个圆形的棚屋空间,地面圆径以巨石为尺,顶部高度则以樱枝为限,完成后,恰有一枝粉樱垂落穹顶,在面向南部山林的方向留一洞口,等你来。
▽日出时分的剧场© 直译建筑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