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发展催生了民宿的发展,旅游的热潮让民宿成为了市场的热词,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部门和个人的关注,但什么是民宿?民宿应该如何发展?未来的民宿将何去何从,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和实战,国外和台湾的民宿虽然发展的比较成熟,但对于中国大陆的民宿发展只能是一个思维引爆点,因为土地性质和国家政策关系,台湾和国外的民宿发展模式,无法在大陆地区进行复制,大陆民宿还需要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一、中国民宿现状 中国现代民宿的起源基于这几年旅游目的地酒店接待能力不足,从而衍生出来的酒店替代性产品,但因地域差异和逐利性,全国各地的民宿产品五花八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国内对民宿的定义还没有清晰明确,正走在一个摸索前行的路上,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民宿商户现在有大约三十万户,经营者之多,而且每年还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大多数民宿的打造都是基于旅游目的地和知名景区的庞大客源进行原土打造,目前还仅仅是一种旅游附属服务产品。 国内民宿的发展因为缺少经验,很多的理念都是照抄国外和台湾,尤其是对于台湾民宿的理念复制,但因为国内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偏低,政府政策不同,所以台湾的理念虽然很好,但到了大陆地区可能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对于服务理念,更多的是效仿了国内星级酒店的服务标准,民宿服务的酒店化,这无疑是一个产业的发展悲哀,这个过程就是民宿发展自我迷失的过程,如果持续下去,那也就没有了民宿,有的只是一个个乡村精品酒店而已,缺少生活气息和生活体验,因为生活才是最高级别的旅游产品。 二、民宿是乡愁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 民宿不仅仅是旅游过程中酒店住宿的补充,应该说民宿是一个独立的业态,一个有故事、有心灵触动的业态。中国的乡村很多,但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合民宿的发展,要不文化传承较好,本土文化氛围浓郁;要不依赖于旅游目的地和知名景区,以旅游发展附属服务产品的角色而得以存在和发展。 当前乡村旅游因为本土农民的大量参与,对于提升地方经济,改变民生,帮助地方百姓致富脱贫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乡村旅游成为了一条提升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便捷之路,民宿也就成为了乡村旅游主要的经营业态。目前国内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民,因为在家经济收入微薄,大部分人选择了走出村庄,外出打工,加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村庄失掉了原住民,历代传承的文化和质朴也在逐渐消逝。 让农民把地方文化变成生产力,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民外出务工,同时让更多的农民热衷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工作与生活的融合,不得不说是本土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方法,民宿因为是利用本土资源和原有房屋的打造,对与百姓而言进入门槛较低,又因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因为民宿的发展挣到了钱,所以带动效应明显。 进入门槛低、不改变生活习惯、经济收入较高,这无疑给地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融合点,民宿要的就是人情味、要的就是那种质朴的生活状态,对于传承地方乡愁文化而言,不得不说是最好的传承载体,虽然还不是那么完美,但可以慢慢的完善提升。 三、民宿发展需要的是时间不仅仅是金钱 民宿成为了热词,自然会得到资本的关注,但因区位不同,文化不同,因此民宿并不是一个标准化产品,无法进行快速复制,资本可能快速复制无数个本土建筑,但却永远无法复制文化,因为文化是一种习惯,是岁月的积淀。 现在越来越多的所谓“民宿”,在快速的崛起,星级酒店的管理模式加上精致的内部装修,看上去很高雅,但这是真正的民宿吗?动辄几百元每间夜的收费标准,让人感觉这更像变形版的星级酒店。这些“民宿”除了坐落在村落里,外形和地方建筑相似,真不知道还有哪些方面能够被称之为民宿。民宿的本质就是民居,为何赚钱,因为投入低,为何得到市场的认可,是因为价位合理服务大众,民宿得以支撑的核心就是人情味的服务,但这个却是农民最不缺的,用自己最富有的——好客的热情;换取自己缺少的——金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大额度的资金投入打造“民居”,自然就提升了经营成本,成本的提升为了盈利就必须增加售卖价格,这样就在无形之中脱离了大众市场。精装低调奢华房、高价位、几间房、品质化服务,这几点走到一起,是不是有点像是高端会所呢?资本的快速进入只会让“民宿”回归到了酒店和会所的故里。一样的本质,无论如何包装也难以真正的变成它,走进民宿,我们更多的不是去享受,而是去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去感知房屋主人的生活气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的积淀,是金钱无法企及的高度,要做好民宿需要的是时间而不仅仅是金钱,要耐得住寂寞,品得了乡愁。 四、中国民宿发展将会遇到的问题 (一)农民自主发展的盲目性 很多地方因为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外地客源,一部分本地人因为民宿的经营,赚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致使很多当地百姓盲目跟风,投入到民宿经营的浪潮之中,因为缺乏打造和经营经验,各式民宿产品可谓五花八门,民宿经营服务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坐等客人上门的情况严重(在客源充足的情况下可以,一旦出现竞争客源不足,大多数经营者根本不懂得营销。 农民自主的产品打造因为缺乏经验和专业性,往往会耗费相对较高的资金成本,而且产品可能会失去本土气息,因为农民认为的好是城市的模式,往往会有心走错路。又因为农民本身不懂如何做市场,而且目光短浅,如果在短期内没有客源,就会动摇,加之趋利性心里严重,可能会忽略服务的质量,影响自身经营的持久性。 (二)精品化民宿脱离大众市场 现在有很多资本充裕的个人或公司会选择走进乡村,租几间老屋,开发民宿,这是一种情怀,同时也考虑到盈利,个性化的精细打造,高成本的支出,必然会有较高的售卖价格,加之少量的房间,这样的“民宿”更多的是接待了中高端客人,这样的“民宿”真的还能称之为民宿吗? 真正的民宿应该是经济实惠、干净整洁、有本土气息、对接大众市场,脱离了大众市场的民宿是否还能称之为民宿呢?现在国内五星级酒店的平均房价也只有五六百元而已,四星级则更低,但很多“民宿”的房价,现在的平均房价竟然达到了几百到上千元,这和高端私人会所是否有一拼呢?脱离大众市场的“民宿”是否和“民宿”这个称呼真的匹配,是否有更合适的标签,这个就需要更多的考量了。民宿热了,但不是所有的相似产业都可以贴上民宿的标签,时间和市场可以验证一切,真的永远是真的,假的永远是假的,泡沫注定不会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