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重庆,有一些或藏身在闹市或依山傍水的老宅院,曾经家丁兴旺,如今已门庭清静。
它们中有些非常幸运,历经沧桑有幸存留,我们仍能看到的有渝中区下半城谢家大院、沙坪坝磁器口古镇钟家大院、巴南区朱家大院和彭家大院等。但更多古老的豪门宅院,已在历史长河中消失。
重庆公布的52个消失历史记忆点中,南岸弹子石的王家大院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沱、唐家沱、郭家沱、王家沱……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有很多回水沱(指停船的水湾)。这些以姓氏命名的水湾,各有一段传奇。
王家沱因何得名?它与南岸弹子石谦泰巷42号的王家大院有关。已经消失的王家大院被喻为重庆江南名宅、“西部水路门户第一家”,是重庆开埠史的地域标志。
王家大院上院大门(曹庞沛供图)
复建的王家大院
从何而来?
湖广填四川时落户江畔
在《重庆·老城》一书中记载,弹子石谦泰巷是一个古老的街巷,连接着弹子石正街和王家沱。1972年将王家沱并入统称谦泰巷。
王家大院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从南滨路来到法国水師兵营旁,这里就是王家大院、王家码头所在地。不远处是朝天门长江大桥,连接着南岸王家沱和江北青草坝。
王家大小姐王德懿仍健在,今年已98岁高龄。她最喜欢的装扮就是头发向后细细梳拢,然后别上一枚精致的发卡。
今年60岁的曹庞沛是王德懿老人的小儿子,从小在南岸土生土长,朋友都叫他“南岸通”。因为父母已经年迈,近些年,由曹庞沛负责搜集整理关于王家的资料。
王家为何落户在此?与重庆很多外来移民人家一样,王家也是“湖广填四川”时来到的。
曹庞沛说,明末清初,王氏历经江西德安、湖南浏阳北乡,迁至湖北蒲圻(今赤璧市),康熙二十九年有了“湖广第一家”的美誉。之后,王家有一部分人来到重庆,落户东水门一带。19世纪20年代,清道光年间,一位从湖广会馆长大起来的王家后人名叫王信文,他看中了对岸江南之畔的一片开阔地,是一个颇为热闹的水陆码头,并选此定居。王信文,就成了“王家大院”的创建人。
王德懿老人(右)给儿子讲述家族历史
“万茂正”盐号遗址
做啥生意?
曾是重庆有名的大盐商
王信文最早从买卖粮食、豆类入手,多年后有了“第一桶金”,便转向经营川东三大主产之一“井盐”,成为远近有名的大盐商,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资本家。
“那时,王信文常年奔波在外,身穿长衫、手拿‘撑花’(注:老式雨伞),风里来、雨里去。”曹庞沛说,王信文曾经两次渡江翻船,却大难不死,至今弹子石一带的老人还流传着“王神仙”的雅号和他的传奇故事。
王信文凭着努力,生意越做越大,并把川盐外销到乌江一带和长江中下游城市。随着家资渐厚,他在弹子石大兴土木,并获“奉政大夫”一职,官封五品。从此,王家成为重庆有名望的家族,居住地也定名为王家沱。
王信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王志修饱读经书,成为国子监太学生;小儿子王敏修,子承父业,创办“万茂正”盐号。
那时,王家有内外两条庞大的销售渠道:“外线”顺长江而下,过夔门、出三峡,抵达上海滩;“内线”溯乌江而上,经龚滩、转思南,到贵州苗岭山区,沿线各点都有庄客。经王敏修一生经营,“万茂正”盐号享誉川东,并在大儿子王为德手中发扬光大。
复建王家大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