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基地位于浙江省莫干山南路村公路旁的一处山腰上,四周景致独特、视野开阔。原始场地比较局促,设计中希望在相对狭小的场地里创造尽可能多的空间层次。原始场地被一分为三,形成三个庭院。三个不同属性的庭院组成一个轮回闭环,在房子的周边构成一条游园路径。原有老房子的双坡原型被拆分成为几个基本单元,重新组合后构成了新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院子和房子是场地内的两大要素,设计中希望通过重构这些要素来探寻建筑的内向世界与自然景观的外向世界之间的新状态。
基地基地位于莫干山南路村公路旁的一处山腰上,贴邻一条乡村道路,景致优美、视野开阔。原有老建筑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砖木混合结构。建筑主体结构已经发生倾斜,内部装饰也已十分陈旧,所以业主考虑对其进行重建。旧房南侧的一块小场地是原主人四季劳作时的晒台和堆场,也是主屋正门的入口。晒台东侧耸立着一棵十米高的松树。房子、院子、松树是主人过去生活中场景内的主要存在元素,而场地将来的使用功能与之前的农耕生活中的功能已有所改变,故设计中考虑重构场地中三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建筑原貌
布局·伴屋游园外向的村落空间关系以及内向的院落空间秩序,是东方传统建筑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与院落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传统中国建筑空间的一个重要布局是院落式。一进又一进的庭院喻示着主人的地位。宅院幽幽,深居以避世。人们在穿过一进进院落的同时也感受到建筑空间中的秩序与景致。▼选于 《江南园林志》 版图22 半亩园
在相对狭小和简单的场地里,设计中希望创造尽可能多的空间序列。原场地的室外平台被一分为三,形成三个不同属性的院落。望山园、观竹园和听松园,散落并穿插在房子的周边。▼建筑手绘图
望山园在入口处,是沿着坡道进入场地的第一个院子。这里是一个视野开阔的场所,可以远望对面竹山;第二个院子是观竹园,位于北侧狭长的场地。该院子由北侧的山坡和建筑共同围合而成,在这可以静观后侧竹山;第三个院子是听松园。场地楼内保留有一棵十多米高的雪松。松,既是雪松,也是放松。风吹过,松叶婆娑。▼手绘平面分析
远望到近观,心静而听松。三个院子前后串联从而形成一个闭环路径,欲扬先抑。空间的起点亦是空间的终点,建筑及院落中的多层次空间序列被融合在新的场所中。▼远看院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