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末,我在上海呆了一整个冬天之后,依然招聘不到我想要的硬件工程师。我只好在2016年初把科技公司迁址到厦门,与另外一位合伙人汇合,由此也展开了我在其他设计领域的探索之旅。
从那时起,每周济南厦门的奔波,不但让我成为了航空公司的VIP,还让我每周切换一次角色模式,从一家设计公司的经营者切换到一家科技公司的创业者。这种有规律的抽离带给了我一种'外部视角' ,能让我从室内设计行业之外来审视我过去10多年的设计师角色,也让我能从其他行业的角度来观察这个行业。
因为不在此山中,反而以前困扰我的问题,现在变的清晰通透,以前无法准确描述的问题也能被清晰的定义了。这种内外之间的游离和穿行,开拓了我的视野和思维。回顾自己这一路走来的坑,有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
我想:当年要是有人这样告诉我就好了。
我是从设计师一路走来的,直到今天我还在运营着一家设计公司,我对设计行业充满感情,我自己也曾经迷茫过,乃至今天依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
还好,有些事我经历了,有些坎我迈过了,我想把我的经历分享出来,万一对别人有帮助呢?
于是我想为工作三年左右的设计师写本能随手看看的书,最好看完后还能经常回顾一下。正因为如此,这决定了我在写作的视角选择上,不能太具象也不能太抽象。太具象就成了技校的教科书,太抽象就成了大而无味的理论书,我只不过想和朋友们随便聊聊,所以我要写一本聊天体的书,这也就是为什么每篇文章都以一段对话开头的原因。
为什么要写给工作满三年的设计师呢?
因为已经工作3年的设计师,基本解决了设计领域内的常识问题,这时设计师会面对一次认知升级。因为工作3年的新人开始在工作和生活上开始面对:更真实更复杂的世界!而上学时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和刚入行时熬夜画图的努力,都已不能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于是这个时候,设计师非常容易陷入一个迷茫期。
怎么办呢?
当然是要升级认知系统,从更本质的角度来解决系统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面对这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正因为升级的是系统认知,由此你看待世界,看待工作,看待设计的角度就会不同。反过来说就是:你会重新构建自己的世界观。
我见过太多的小伙伴在工作三年后停止了智识的成长,失去了个人职业发展的其他可能性。
于是时至2016年6月,我偶然想到一个命题,就开始写了一篇<我什么也不讲就给您讲个设计故事>,写完后发到了朋友圈,没想到竟然被很多小伙伴转发打赏,这极大地鼓励了我,从此我开始在'蒙汉岳'的微信公众号上每周更新一篇文章。
写作过程中不断有小伙伴和我互动,给我了很多的帮助,这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小伙伴们的痛与爱,也更坚定了我写下去的决心。一篇文章写出来后,我就在微信朋友圈发表和大家分享,同时观察大家的反馈。这样我就能知道,哪些话题大家喜欢听,哪些大家不喜欢听。大多时候,我和小伙伴之间就是点歌模式,大家给出命题,我来写。某种程度上讲不是我在写作,而是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写作。
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在微信里有接近2万名小伙伴关注我,其中有2000多名小伙伴持续不断地转发我的文章,谢谢你们!
以下为部分文章内容介绍:
本书首批印刷的5000册,居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售罄了,这让我挺吃惊的。回想起去年中旬写这本书的时候,自觉卖出去1000本就是奇迹,所以非常感谢小伙伴们的热情,现在出版社已经开始加印了,前些日子没有买到的小伙伴可以扫下面的这个二维码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