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oe-Hee 于 2015-10-14 11:02 编辑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1921年1月动工,1931年11月建成。这里原是1921年孙中山先生(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在广州出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
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的宫殿式建筑,全部建筑面积3700多平方米,高49米,总体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风格与近代西洋平面设计手法结合,是广州近代著名的建筑杰作。堂内有一个近似圆形的大会堂,直径71米,分上下两层,共有座位4700多个。设计者用四根大柱子(柱子位于四周的墙中),支撑着四个大跨度的钢桁架,像一把张开的雨伞,组成一个巨大的拱形屋顶。拱形屋顶托起八个主桁架,组成一个八角亭子,设计师巧妙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结构原理,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这是建筑师吕彦直(1894―1929)设计的。吕彦直的主要思路是整一座设计是按照一座塔来设计的,当时甲方就是中山纪念堂筹建会员李济深同志,他要求这座纪念堂最低能够容纳5000人,还要体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吕彦直就思考了我们中国号称东方三大殿的故宫太和殿最大也只能容纳1000多人,且殿内有许多殿柱,既阻碍空间又阻挡声音,而中国最大的清华大学清华大礼堂也只能容纳1200人左右,满足不了甲方要求所以不能采纳参照,当时的吕彦直已经留学完回国,他想了一想国外有哪些建筑是可以做这一点,灵机一动就想到的古罗马竞技场(就是现在的罗马斗兽场),它能够同时容纳很多人,但是问题来了,它没有顶啊!? 广州的天气日晒雨淋,在这个基础上加顶会显得相当笨重,既要解决空间问题又要保证它屹立不倒,再回头想想当时李济深同志提出的要求,似乎给了他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处原是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被炮火夷为平地。1928年由李济深组织筹建,1929年1月动工,经陈济棠在经费上鼎力支持,终于1931年10月落成。四面为4个重檐歇山抱厦,拱托中央八角攒尖式巨顶,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白色花岗岩石为基座和台阶,淡青色大理石为墙裙、乳黄色贴面砖为墙身,紫红色水磨大柱上盖宝蓝色琉璃瓦顶,层叠舒卷,显得格外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前檐下横匾高悬孙中山手笔“天下为公”4个大字,雄浑有力。
在用材选择上,纪念堂建造时,为达到坚固永久的目的,选用了包括柚木门窗、美国钢材料和打桩红松木柱、辽宁青色大理石、泰山面砖、德国采光玻璃、意大利云石等最优质的建筑材料和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工艺。其中,大门走廊平顶由五彩马赛克砖镶嵌;走廊地面及柱础由意大利云石铺成;护墙上砖墙为乳黄色泰山面砖;屋顶采光玻璃由德国制造;八角攒尖顶的宝顶金光闪闪,有说是用了从香港购进的金箔,折合重量0.92公斤,实际上是采用了法国进口的金色马赛克镶嵌。
这样一个超大的堂体建筑,当年怎样实现对室内的空气调节和降温?用天然风降温。从建筑技术上看,中山纪念堂留下许多待解谜团。在1975年4月对堂内安装空调之前,纪念堂一直采取自身天然通风降温系统。一方面,堂下有几百平方米的地下室,而堂顶有一个八角亭。大堂的热气可通过屋顶八角亭传出,同时室外空气经过近地面的门窗进入堂内,冷热空气形成循环,降低堂内气温。在此冷热空气的循环过程中,地下室的冷空气有可能部分参加循环,进一步降低室内气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