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cwwcw163 于 2014-2-11 10:28 编辑
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1979年由的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发起,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每年约有五百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被誉为“建筑学界的”。
精选37位得奖者的著名建筑作品,全书超过700张的彩色图片
全球第一本收录最齐全、历年普立兹克奖得主介绍最完整保存版
一本引起建筑设计界讨论与目光的重要书籍!
热爱建筑的设计者人手必备、不可或缺的经典名作。
关于本书
◎建筑师的理念是什么?
◎有怎样的景观考虑?
◎城市带来了什么样的限制?
◎建筑物要采取怎样的特定形式或材料?
◎如何让建筑、环境与人类之间建立完美的连结?
文字启动了设计。——雷姆.库哈斯
建筑最令我惊讶的,就和其他技术一样,是一项案件在建好的状态时有一种生命,但是在书写或者绘图中的状态时,又有另一种生命。——阿道.罗西
尚.努维勒(Jean Nouvel)谈到电影与建筑的相似点。罗伯.范裘利(Robert Venturi)说他「向加油站学习,也向博罗米尼和沙尔特大教堂学习。」詹姆士.史德林(James Stirling)说建筑要「为城市带来赠礼」。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在他们的作品中,寻求达到某种暂时性,并寻找着「创意原则」。这些说法,皆取自于这本包罗万象的文集中所蕴藏的丰富思想、希望与启发。在本书中,建筑师的声音优于常见的评论者与学者。在此,堪称全球建筑界佼佼者的三十五名普立兹克奖得主,亲自告诉我们关于他们作品的三两事,以及原因何在。此外,他们也回答这些问题:建筑师的意念为何?为什么建筑物会采取特定的形式,或使用某些材料?是否有何景观考虑?城市带来了什么限制?而建筑师开始想象一件作品时,如何思考身为大众的我们?
本书是第一本记录着普立兹克奖得主,在建筑领域曾说过的话与写过的文章。而他们的说法还搭配着精选建筑作品为例,全书超过七百张照片,成果相当耀眼。
在本书中,建筑师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从最接近今天的二○一二年开始,依序回溯到一九七九年第一位普立兹克奖桂冠得主、有话直说的老将强森(「建筑就是艺术,别无其他」。)每章介绍约四到六项重要建筑案件,整体来看,则代表着我们生活的多元性;这些案件包括学校与图书馆、博物馆、法院、宗教建筑、企业总部、住宅、市民中心、商店、机场、法院、体育馆与饭店。我们在书中,藉由各种访谈、演说与写作的摘要,和建筑师一起看建筑,并有幸由他们带领,进入他们多半相当私人的思想领域。正如本书的原文书名已清楚指出,这是普立兹克奖得主的「亲身说法」。
普立兹克奖桂冠得主在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共同打造了我们的建筑环境。在本书中可看见他们谈到自己最在乎的是什么,例如光线、材料与永续性,以及他们崇拜着谁、又推崇哪些建筑物。整体而言,正如备受同行推崇的约恩.乌松(Jorn Utzon)所说:「总之,你会与建筑物的使用者建立起关系。」在书中,建筑师以直接、热情的方式,向每一个人诉说我们的建筑世界。
普立兹克奖小介绍:
普立兹克奖是全球名声最为卓越的建筑奖,每年由专家所组成的独立评审团,将奖项颁发给在世建筑师,其宗旨为:「所表扬的在世建筑师,其建筑作品能展现出天分、远见与奉献等优点,并透过建筑艺术,对人类与建筑环境持续带来重大贡献。」普立兹克奖是在1979年,由普立兹克家族透过凯悦基金会而成立。
作者简介
如丝.佩塔森 Ruth Peltason
是一名编辑与作家,并经营「订制之书」(Bespoke Book)编辑工作室,专门开发、编辑与撰写设计文化艺术书籍。她的案件多元,包括《设计研究:将现代生活带进美国住家的商店》(Design Research: The Store that Brought Modern Living to American Homes)、《创意时间之书:三十三年来的纽约市公共艺术》(Creative Time: The Book, 33 Years of Public Art in New York City),及《活珠宝:大自然的杰作》(Living Jewels: Masterpiece from Nature)。 她曾担任亚伯拉罕出版公司(Abrams)的设计与生活风格书籍主管与资深编辑。佩塔森现居纽约。
翁甄舜华博士 Grace Ong-Yan, Ph.D
是建筑师、建筑史学者、教师与作家,专精于欧美现代与当代建筑。除了曾在两位普立兹克奖得主的事务所任职之外,也在多所大学与机构任教,包括帕森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耶鲁大学、巴尔德研究所(Bard Graduate Center)与巴恩斯基金会(Barnes Foundation)。
译者简介
吕奕欣
师大翻译所笔译组毕业,曾任职于出版公司与金融业,译作囊括建筑、设计、小说、生活风格、绘本、语言学习、商业管理、科普等领域,现专事翻译。
名人推荐
建筑设计界名家学者一致好评--
实践大学建筑设计系副教授 李清志
淡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吴光庭
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系系主任 阮庆岳
忠泰建筑文化艺术基金会
铭传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 徐明松
成大建筑系主任 郑泰升
亚洲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助理教授、交大建筑所兼任助理教授、Little People Architects发起人 谢宗哲
普立兹克奖建筑大师们,犹如一个个头上顶着光环的天使,阅读他们的思想与设计,可以让我们的内心也逐渐明亮起来!--实践大学建筑设计系副教授 李清志
这是一本极易引发感觉的书,我们总是可以在创作者那只字词组中读到设计的核心题旨:「热情」,乃至「沉溺」。创作是一个人与外面世界关系的揭示,对敏感的作者来说是一个可怕裸露自身的过程,所以为什么会是「热情」或「沉溺」。本书可以读到创作者的声音,书中由普立兹克建筑奖得主建筑师自己描绘自己作品的创作理念,谈他们作品与城市、历史、场所、材料等等的对话,谈他们对什么是表征时代建筑的看法,可惜「只字词组」的推荐语对我们这种爱说话的评论家着实不过瘾。--铭传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 徐明松
「建筑」对于一般大众而言,或许只是工程营造下的建造物(Building),甚或是作为资本积累对象的房产(real estate)来被看待。然而对于充满热情与理想的建筑师们而言,建筑则化身为一种人与环境交往的策略、生活场域的构筑与集体记忆的创造、而提升到了艺术以至于文明的境界与层次。诚如普立兹克建筑奖的宗旨:「……其建筑作品能展现出天分、远见与奉献等优点,并透过建筑艺术,对人类与建筑环境持续带来重大贡献。」这些大师们所创造的建筑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存在于地球上所无可取代的记忆。透过这本书,于是我们彷佛得以倾听他们当面热情述说的,在建筑路上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交大建筑所兼任助理教授、Little People Architects发起人、亚洲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助理教授 谢宗哲
读者感想
「这是一本很棒的床头书,每位普立兹克奖得奖者只要提供那么一点『事情』(平均每人2-6页的篇幅,一些引言,一些图文和一些简短扼要的论述),光看这些就像自己花五分钟看了部影片一样。如果你期待买了它可以从中得到些新信息,那就见仁见智,不过肯定可以透过这些建筑大师的介绍,获得更有趣的知识,也能让第一次接触的人对建筑有更近一步的认知。」--Jos Maple
当初买这本书是拿来作为送给某人的礼物,就算对方不是建筑师,也希望收到书后能够享受书中兴味之处。这不但是一本完美的介绍建筑大师的书籍,也是本消磨休闲时光的好书。--jeffreys
目录
2012 王澍 WANG SHU
2011艾德瓦尔多 苏托 德 莫拉 EDUARDO SOUTO DE MOURA
2010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 KAZUYO SEIJIMA + RYUE NISHIZAMA
2009 彼得.祖姆托 PETER ZUMTHOR
2008 尚.努维勒 JEAN NOUVEL
2007 理查德.罗杰斯 RICHARD ROGERS
2006 保罗.曼德斯.达罗查 PAULO MENDES DA ROCHA
2005 汤姆.梅恩 THOM MAYNE
2004 札哈.哈蒂 ZAHA HADID
2003 约恩.乌松 JORN UTZON
2002 格兰.穆卡特 GLENN MURCUTT
2001 贾克.赫佐格与皮耶.德穆隆 JACQUES HERZOG & PIERRE DE MEURON
2000 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1999 诺曼.佛斯特 NORMAN FOSTER
1998 伦佐.皮亚诺 RENZO PIANO
1997 斯维尔.费恩 SVERRE FEHN
1996 拉菲尔.莫内欧 RAFAEL MONEO
1995 安藤忠雄 TADAO ANDO
1994 克利斯堤安.德波赞巴克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1993 桢文彦 FUMIHIKO MAKI
1992 阿尔瓦罗.西萨 ALVARO SIZA
1991 罗伯.范裘利 ROBERT VENTURI
1990 阿道.罗西 ALDO ROSSI
1989 法兰克.盖瑞 FRANK O. GEHRY
1988 哥登.班夏夫特 GORDON BUNSHAFT
1988 奥斯卡.尼梅耶 OSCAR NIEMEYER
1987 丹下健三 KENZO TANGE
1986 哥特佛莱德.波姆 GOTTFRIED BOHM
1985 汉斯.豪莱 HANS HOLLEIN
1984 理查德.迈尔 RICHARD MEIER
1983 贝聿铭 I.M. PEI
1982 凯文.罗奇 KEVIN ROCHE
1981 詹姆士.史特灵 JAMES STIRLING
1980 刘易斯.巴拉冈 LUIS BARRAGAN
1979 菲利普.强森 PHILIP JOHNSON
谢辞
序
建筑,是当代文化的核心。我们会在日常住所、旅途上或研究过程中,看见杰出的当代建筑物,它们的实体建筑特色深深吸引住我们。然而,我们有好多不了解的事。先举几个例子:建筑师的意念为何?为什么建筑物会采取特定的形式,或使用某些材料?是否有考虑景观?城市带来了什么限制?而建筑师开始想象一件作品时,又如何考虑身为大众的我们?
这不是一本常见的建筑书。建筑文章大多从评论者、学者或记者的眼光来撰写。但本书是从「建筑师」的眼光出发,透过望远镜的另一端来观看,由建筑师亲自向我们阐释。更精准地说,是由三十七名普立兹克奖得主,针对其建筑作品,分享他们的观念、梦想、哲学、灵感与受到的影响。局外人在此静默下来,我们倾听的反而是创作者本身的声音。如此的成果令人大开眼界。整体而言,建筑师往往有热情的思想与语言。例如建筑师诗人彼得.祖姆托(Peter Zumthor,2009),他能将石头变得和一部情色艺术电影一样诱人。在谈到瑞士瓦尔斯(Vals)的温泉浴场时,他曾写道:「庞大而宁静的巨石,应该要保留原样,如此我们才能感受到石头的存在,石头也才能对我们的身体发挥影响。」法兰克.盖瑞(Frank Gehry,1989)在谈到自己的建筑与最知名的作品时,说法与祖姆托洽成对比。盖瑞提及毕尔包古根汉美术馆时说:「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把建筑物盖起来。」也表示:「说到底,我的作品是我的,不是评论者的。」或如汤姆.梅恩(Thom Mayne,2005)曾强调:「实境的音乐」。此外,建筑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对于建筑的情感特质,或许刘易斯.巴拉冈(Luis Barragan,1980)说得最简要,也最豪迈:「我的建筑有自传色彩。」现在来看每一位建筑师的作品,会发现自己好像是特别幸运的圈内人,以建筑师本身的眼光看待建筑。
本书介绍的建筑师不仅影响深远,是建筑界的佼佼者,更是普立兹克奖得主,堪称世上最优秀的建筑师。在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他们共同形塑了建筑界、建筑史与我们的建筑环境。每年颁发的普立兹克奖,向来有建筑诺贝尔奖的美名,因为它和诺贝尔奖一样,有公开的提名过程及独立评审团。普立兹克奖是1979年,才由芝加哥普立兹克家族,以凯悦基金会(Hyatt Foundation)的名义成立。虽然奖项的历史并不悠久,但是影响深远庞大。该奖的宗旨是:「表扬一位在世建筑师,他的作品能展现出天份、远见与奉献等优点,并透过建筑艺术,对人类与建筑环境持续带来重大贡献。」奖项并非颁给一件特定的建筑作品,而是着眼于建筑师职业生涯累积的卓越成就。从1979年第一届得主菲利普.强森(Philip Johnson),到2012年的王澍,他们的建筑成就都令人敬佩且影响强大。
我们决定把焦点放在建筑师谈自己的作品时,之所以会选上普立兹克奖得主,原因不仅是过去三十年来,他们在国际间打造出既优秀且丰富多样的当代建筑,更因为对广大读者而言,他们的名字多半至少耳熟能详,卓越的成就早已超越封闭的建筑圈。许多重要地标的影响无远弗届,例如贝聿铭为巴黎罗浮宫打造的玻璃金字塔;诺曼.佛斯特(Norman Foster)对于承载历史意义的柏林国会大厦,提出深刻的响应;约恩.乌松(Jorn Utzon)的雪梨歌剧院如乐曲般优美;赫佐格与德穆隆(Herzog & de Meuron)的北京国家体育场成就非凡;丹下健三的广岛和平纪念馆备受尊崇;凯文.罗奇(Kevin Roche)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增建,更是历久弥新。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成就可以继续列下去。建筑师的手法、兴趣与所在地的差异虽大,但每一位都是强者,拥有千锤百炼的哲学,并对建筑实务高度专注,这就是联结他们的共同要素。从这些得奖者的作品,我们得以看到随时间推移反映出的品味变化轨迹。
在研究之初,我们最早的其中一项疑问是:建筑师是否能坚持到底,也就是想法与执行能否衔接起来?换言之,建筑师是否言行一致?虽然常听人说作品最能表明一切,但我们要反问:「那么他们说的话呢?能告诉我们什么?」
建筑师在本书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从最接近今天的2012年开始,依序回溯到1979年第一位普立兹克奖桂冠得主、有话直说的老将菲利普.强森(他曾说:「我不认为意识形态和建筑有何关联……你瞧,我没有信念,却有品味。」)每章介绍约四到六件主要建筑作品,这些重要作品不仅令人景仰,能从中看出每位建筑师整体作品特色,也能说明他们对建筑领域的贡献。这些精挑细选的建案,展现出建筑师所有作品的深度与丰富性,而整体来看,代表我们生活、兴趣与需求的多元性;这些建案包括学校、宗教建筑、商店、机场、博物馆、法院、体育馆和运动场、企业总部、住宅、大使馆、纪念馆、温泉浴场、图书馆、饭店、银行与墓园。不过在本书中,我们是和建筑师本人一起看建筑作品,他们在我们耳边诉说,引导着我们,让我们有幸进入通常相当私密的个人思想领域,这些资料从各种来源收集而来,包括访谈、演讲与著作。正如本书的原文书名清楚指出,这是普立兹克奖得主的「亲身说法」。
建筑师们对于种种议题,都有许多话要说,首先是过去三十年来最重要的议题,包括物质性(materiality)、区域性(regionalism)与永续性(sustainability)。的确,当代最迫切的议题之一,就是生态建筑的实践及永续技术的运用。格兰.穆卡特(Glenn Murcutt,2002)、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2007)与诺曼.佛斯特(1999),皆是将永续技术融入其建筑核心的佼佼者,为执业建筑师与社会建立新的标准。举例来说,穆卡特是生态建筑的领导者与教师,他率先探索「能适应气候的建筑」等概念,也向我们证明,要实践永续建筑,不一定非得讲究高科技,事实上,反倒应该重视道德及平凡简单的事物。
随着研究进行,也发现了更多惊喜。例如电影犹如观看人类处境的透镜,其重要性影响了阿道.罗西(Aldo Rossi,1990)、赫佐格与德穆隆(2001)与克利斯堤安.德波赞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1994)。正如尚.努维勒(Jean Nouvel,2009)所言:「这两个领域有许多重迭之处。」关于运用计算机或其他数字技术、建筑软件来做设计,包括AutoCAD及Rhino、3D Studio Max与Maya等三度空间模型工具,许多得奖者也发表正反两面的看法(哈蒂赞成、乌松反对、盖瑞勉强同意)。从德波赞巴克到已故的詹姆士.史特灵(James Stirling,1981)等建筑师的例子,我们明白知道建筑从来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深受环境脉络影响,无论是都会或自然的脉络。城市和自然都是需要重视的参与角色(业主也是,但不那么显眼)。阿道.罗西曾写道:「对城市的知识,不仅让我们理解建筑,更能让身为建筑师的我们,设计建筑。」凯文.罗奇与(木真)文彦(1993)两人都在提倡公共服务与更高福祉的价值,而史特灵谈到建筑师时,曾表示:「无论打造的是一间房间、一栋建筑或一座城镇,建筑师责无旁贷,必须藉由他所造就的环境质量,提升人类的性灵。」建筑师的性格,会以令人惊喜的方式浮现,最明显的就是哥登.班夏夫特(Gordon Bunshaft,1988)。众所周知,他甚少谈论自己的建筑过程与理论等话题,曾经直接表明:「我宁愿由建筑为我发言。」然而到了八十岁时,班夏夫特却在贝蒂.布伦(Betty Blum)访谈时说:「我年纪大了,接下来十年,就让我好好追忆往事吧!」谈到耶鲁大学的贝尼克古籍善本图书馆(Beinecke 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班夏夫特回忆道:「曾有女士们写信告诉我,她们一看见贝尼克图书馆就打哆嗦。」梅恩则是清楚表示,他绝对会避免沦为变成明星建筑师,或被贴上标签。
另一个建筑师之间常提到的话题,是受惠于现代大师的程度。举例而言,安藤忠雄(1995)、丹下健三(1987)与斯维尔.费恩(Sverre Fehn,1997),皆曾提到瑞士建筑师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1965)有重要的影响。另一位影响深远的人物,则是德国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此外还有刘易斯.康(Louis Kahn,1901—1974)、华特.葛罗培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而在普立兹克桂冠得主中,大家常常提到约恩.乌松(2003)是建筑师成为地方政治牺牲品的例子,然而他对雪梨歌剧院的愿景,堪称现代最了不起的建筑设计之一。
你会在这些建筑师当中看到流行创造者、宣言倡始人,还有知识分子。他们发挥奇特的影响力,除了打造建筑,也把精力奉献给学术界与文化体制。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2000)、拉菲尔.莫内欧(Rafael Moneo,1996)、罗伯.范裘利(Robert Venturi,1991)、阿道.罗西与詹姆士.史特灵,都是建筑师兼理论家。他们的建筑、著作与教学,影响好几个世代的年轻建筑师。正如汤姆.梅恩所言,他想进入「虚拟的版图——亦即学生的心智领域」。
自从2000年以来,普立兹克奖的一项重大变化是出现女性得奖人。2004年,札哈.哈蒂(Zaha Hadid)成为第一位女性桂冠得主,而在2010年,妹岛和世与男性伙伴合组的SANAA,也抱回大奖。建筑界向来由男性主导,虽然今天执业的女性建筑师不少,但是能领导自己事务所的女性,比例却低得出奇。正如妹岛所言:「大家总以为只有男人才做大型案件,但我认为这是因为过去建筑界的女性不够多。」与众不同的哈蒂更直率:「如果我是男人,他们就不会称我为女伶。」
那么,建筑与艺术的交会点何在?包括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1998)在内的许多建筑师认为,建筑固然是一种艺术,但是材料、结构与功能方面的考虑,使之独树一格。相对地,菲利普.强森认为这是没什么好辩论的问题:「建筑是艺术,别无其他。」
关于编辑体例方面,我们在全书中尽量不去更动引文,希望能保留自然的节奏与句法,如此读者最能直接感受建筑师精彩多元的一面。为了保持全书的一致性,我们采用美式拼字与标点,必要时修正明显的错误。
身为如此庞大的作品集编辑,我们将两种不同的建筑观点结合起来,以求达到令人满意的成果。茹丝.佩塔森(Ruth Peltason)是一名编辑与作家,拥有多年艺术与图文书的编辑经验,包括前普立兹克奖董事比尔.雷西(Bill Lacy)的《当代百大建筑师》(100 Contemporary Architects)。翁甄舜华博士(Grace Ong-Yan, Ph.D.)则是建筑史学者、教师与建筑师,专长为现代与当代建筑。我们认为一同合作更能拓展读者群,吸引更多有兴趣的读者。
虽然我们的能力与兴趣不同,但是在编纂过程中皆受到感动,获益良多。每位建筑师透过自己的言辞,让我们更能欣赏他们作品。但愿本书能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崭新的意义与想法,让打造优秀建筑的过程更上层楼,更具人性。
如丝.佩塔森
翁甄舜华博士
2012年4月
那一段与「他」朝夕共处的时光
路人乙
请让我把《与普立兹克奖大师的对话》称为「他」,因为「他」就像个人,曾与我朝夕相处,密切互动。别问我是谁,毕竟「他」才是主角;但我想与你分享那段我们共处的时光。
「他」的外表从不邋遢,总是整整齐齐、光鲜亮丽,时而展现高科技的利落,时而流露出精致的手工细节。没错,「他」生来就该在书店的建筑书区,当个主角。
若「他」只是外表吸引人,那段时光会乏善可陈。幸好「他」不是徒具外表的空壳,而是拥有丰富的涵养,以一颗热情的心向我说起建筑,且竟然以普立兹克桂冠得主为题,直接从大师谈起。藉由这些文字,我看到了大师们透过建筑,带领我们去思考 / 体验空间与时间,例如以机场建筑让人感受到飞翔的真义,或透过建筑物抚平历史的伤痛。有些建筑师则在远离人烟之处,以细腻的手感打造出令人感动的幸福小建筑,在这喧哗的时代里默默展现出工匠精神。
有时「他」谈到的事,我得花很大的力气去了解。为了够格成为「他」的好伙伴,避免在「他」面前显得愚蠢,我势必得多用功。我买书恶补,也把以前的讲义与书单都拿出来温习。有时「他」随口提起建筑师说的一句话或一个字,我就得费劲搜出一篇论文,好清楚来龙去脉。至于上网站寻找相关图片或YouTube,确认自己理解无误,也是家常便饭。回想起来,我是不是该庆幸,有些爱讲深奥理论的建筑师没获得普立兹克奖?
其实,「他」不是冷冰冰地炫学而已。除了诉说圈内人的知识,「他」也贴心为我这非科班出身的人,准备一些大师的趣闻。我最记得关于理查德.罗杰斯的事。「他」让我看了一张照片,上面的罗杰斯穿着草绿色衬衫,他说自己不懂什么大家都穿黑色、灰色或白色的衣服。我看到这里真是点头如捣蒜,同时明白为什么罗氏建筑常出现缤纷的色彩。
罗杰斯小时曾有读写障碍的问题,但当时大家只认为他笨,也因此他打趣地说,有读写障碍的好处,就是不会把童年过度理想化。不知怎地,这让不太喜欢回顾过往的我有些动容(虽然我的平凡人生并不悲情)。此外,罗杰斯小时候住家对面有间咖啡馆,六岁时,就认为能在咖啡馆办公是最理想的生活。爱跑咖啡店的我,真觉得他天赋异禀,六岁就道出我的心声。罗杰斯虽是英国人,但我总觉得热情的他,比罗西还要意大利。
除了罗杰斯之外,还有许多难忘的故事。例如罗西设计的墓园,和当年他出了一场大车祸有关。班夏夫特来自一个贫穷却重视教育的家庭,他不喜欢多谈自己的建筑作品,宁愿由建筑本身诉说,那种态度让我觉得好东方。至于巴西的建筑师尼梅耶,年轻时曾盖出许多好像来自外层空间的建筑,而成为百岁人瑞时还梅开二度,因为他说他六十岁能做的事,现在也能做。我真佩服这种一辈子永远保持热情与活力的人!
既然是以大师为主题,不免牵涉到他们的建筑理论。记者出身的库哈斯就是这样,经常滔滔不绝谈理论,听起来固然可怕,但是看到他在伊利诺理工学院魔法般地应用色彩,或为波尔多一名行动不便的残障业主盖住宅时,谨记着「这住宅就是他的世界」,这时不得不佩服这些建筑师。他们固然喜欢说些怪话把人吓跑,但其实深谙如何在建筑中融入温柔的心,让情感化为建筑实体。
「他」就是这样,在谈各项建筑案件时,穿插着这些很有人味儿的小故事,触动我内心的共鸣。「他」不会专业得令人生畏、不像时尚评论般耍嘴皮,也不会只说些空洞的八卦。我总怀念着那段与「他」共处的时光,那是一趟辛苦又美好的经历。在「他」的陪伴之下,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建筑,终究散发出温暖的人情光芒。
|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54.rar
4.76 MB,下载次数:375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01.rar
5 MB,下载次数:411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02.rar
5 MB,下载次数:439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03.rar
5 MB,下载次数:450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04.rar
5 MB,下载次数:426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05.rar
5 MB,下载次数:441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06.rar
5 MB,下载次数:486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07.rar
5 MB,下载次数:458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08.rar
5 MB,下载次数:441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09.rar
5 MB,下载次数:444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10.rar
5 MB,下载次数:454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11.rar
5 MB,下载次数:449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12.rar
5 MB,下载次数:479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13.rar
5 MB,下载次数:505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14.rar
5 MB,下载次数:502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15.rar
5 MB,下载次数:464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16.rar
5 MB,下载次数:382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17.rar
5 MB,下载次数:377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18.rar
5 MB,下载次数:406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19.rar
5 MB,下载次数:423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20.rar
5 MB,下载次数:449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21.rar
5 MB,下载次数:435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22.rar
5 MB,下载次数:529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23.rar
5 MB,下载次数:541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24.rar
5 MB,下载次数:501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25.rar
5 MB,下载次数:532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26.rar
5 MB,下载次数:478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27.rar
5 MB,下载次数:499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28.rar
5 MB,下载次数:485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29.rar
5 MB,下载次数:522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30.rar
5 MB,下载次数:454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31.rar
5 MB,下载次数:398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32.rar
5 MB,下载次数:431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33.rar
5 MB,下载次数:413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34.rar
5 MB,下载次数:415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35.rar
5 MB,下载次数:386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36.rar
5 MB,下载次数:411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37.rar
5 MB,下载次数:398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38.rar
5 MB,下载次数:418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39.rar
5 MB,下载次数:407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40.rar
5 MB,下载次数:385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41.rar
5 MB,下载次数:379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42.rar
5 MB,下载次数:365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43.rar
5 MB,下载次数:398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44.rar
5 MB,下载次数:382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45.rar
5 MB,下载次数:383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46.rar
5 MB,下载次数:402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47.rar
5 MB,下载次数:360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48.rar
5 MB,下载次数:425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49.rar
5 MB,下载次数:396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50.rar
5 MB,下载次数:378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51.rar
5 MB,下载次数:381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52.rar
5 MB,下载次数:397
與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的對話.part53.rar
5 MB,下载次数: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