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生育成长、婚丧嫁娶、来往交际,皆有一定的礼仪风俗。这些礼仪风俗浸透着传统的人生观念和社会观念,蕴含着民族文化心理,寄托着人世间美好的愿望,也掺杂着封建的陈旧观念。
潮汕民间礼仪,与其他地方的礼仪相比,既有着共性,又有着它的个性,通过这些礼仪现象的分析,追根溯源,我们可以看到潮汕民间礼仪的形成,是受到多种文化因素影响,其中既有中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荆楚文化和百越文化的渗透,同时也体现了海洋文化的属性。在这种多元的文化影响下,形成了独特而又亮丽的民俗风景线。
一、从民间礼仪看中原文化陈迹
在潮汕发展史上,中原汉人曾经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入潮。大规模的移民和先后入潮的文人学士,对传播中原文化到相当大的作用。至今我们仍然可以从流行的礼俗中看到中原文化影响的陈迹。
潮汕农村地区的婚嫁习俗,到了迎娶的这一天,往往是定良辰,男方到女方家中迎接新娘。这仪式古礼称为“亲迎”,白天举行亲迎仪式的很少。迎亲的时候,由几个人提着贴纸的“风台灯”(马灯)在前头照明引路。为什么要选择夜间举行呢?我们知道,周朝的亲迎礼仪,便是在昏黑里举行的。郑玄注《周礼》时提到:“古娶妻之礼,以昏为期。”正因为是在夜间举行,所以,迎亲的时候必须“执烛前导”。(《礼仪·士昏礼第二》)从汉字结构看,“婚”字从女从昏,望其文而知其义,便是“娶妇以昏时”。(《说文解字·女部》)这种夜间亲迎的习俗我们潮汕地区的农村至今不变。在别的地方已经发生演变,变成了在大白天吹吹打打迎接新娘,如《酉阳杂俎》载:“在昏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
潮汕民间求子习俗,经常是在新婚夫妇的床头贴一张书写“麒麟到此”的红纸条。通常,人们认为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如鹿,独角而牛尾,全身生鳞甲,是汉族民间认为的“四灵”之一,主司送子,认为积德之家,求拜麒麟可以得子,所以在不少地方,多年不育的妇女无不虔诚礼拜。并且有多种习俗流行,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在长沙流行这样的习俗,每年正月耍龙灯的时候,不育的妇女加送礼金,请求耍龙的人用龙身围着她的身体绕一绕,或让一名小孩儿骑在龙上她屋里绕行一周,谓为麒麟送子。有诗道:“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载。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潮汕地区简化为贴字条,但也蕴含祈子之意。
婴儿诞生前后,丈夫不能留在产房里服侍妻子,要和全家的男人一样离开产房。这一习俗潮汕地区与中国大多数地方是相同的。这种禁忌早在先秦文献《札记》中就已经出现了。
以前,潮汕人流行穿木屐,相当有特色。(潮阳县志》:“屐有五便:南方地卑,屐高远湿,一也;炎缴虐暑,赤脚纳凉,二也;所费无几,贫子省履,三也;澡身濡足,顷刻遂燥,四也;夜行有声,不便为奸,五也。”《南越笔记》也说: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在前人诗作中,也常常提到潮人穿木屐的习俗。清徐乾学的《潮州杂兴》诗云:“蛮女科头足踏尘,丈夫偏裹越罗巾。天无晴雨穿高屐,岂是风流学晋人。”从诗中看,穿木屐是我国晋代中原人的一种穿着习俗,当时中原地区颇为流行。永嘉之乱后,随着中原人的南迁,这种穿着习惯也随之传入了潮汕地区。
我们流行的日常称谓礼俗,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例如称男人为“丈夫”,显然也来自中原地区。《国语·越语》:“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又如称父亲为“大人”。《史记·高祖本纪》已载:“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六朝时流行得很广,如晋·干宝《搜神记》:“忽见其父着械徒作,……班进拜流涕,问‘大人何因及此?”’《世说新语·言语》:“孔融被收,……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不同的是,今潮汕话的“大人”只作背称而不作面称。
称孩子为“阿奴”、“奴仔”。《世说新语·容止》:“王敬豫有美形,问讯王公。王公抚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称。’”
称媳妇为“新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何进传》:“张让子妇,太后妹也。让向子妇叩头曰:‘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又《周郁妻传》:“郁骄淫轻躁,多行无礼。郁父伟谓(郁妻赵)阿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两例都是公公面称儿媳妇。今潮汕话只作背称,不作面称。
称婆婆为“大家”。南朝·梁·沈约《宋书·孙棘传》:“棘妻又寄语嘱棘:‘君当门户,岂有委罪小郎?且大家临亡,以小郎嘱君……”“大家”即孙棘之母,棘妻之婆婆。
称客人为“人客”。唐·杜甫《感怀》诗曰:“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白居易《酬周从事》诗:“腰痛拜迎人客久。”
二、从民间礼仪看荆楚、百越文化陈迹
荆楚文化、百越文化对潮汕文化的影响相当大。百越是代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一个庞大种族群。《汉书·地理志》臣瓒注:“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潮汕地区的先民属闽越族,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提到:先秦时“潮州为闽越,自秦始皇届南海郡遂隶广至今,以形胜风化宜则隶闽者为是。”故此,在当时潮汕人所流行的一些礼俗,仍然可以看到荆楚文化、百越文化的影响。
潮汕各地建有青龙庙,祀奉的是蛇神。崇拜蛇神,以蛇又图腾,本是闽越族的信仰习俗。这种习俗也影响到我们潮汕人信仰。吴震方《岭南杂记》载:“潮州有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曰游天大帝,?中皆蛇也,庙祝必致辞而后出,盘旋鼎俎间,或悬梁橼上,或以竹竿承之,蜿蜒纠绕,不惧人,亦不螫人。”
潮汕民间的婚嫁习俗,闹洞房时人们总要新娘敬“槟榔”、荐“槟榔盒”。吃槟榔本是南方古代百越流行的习俗。因为古代百越号称瘴疠之地,而槟榔又有祛瘴疠等诸多功效,因而“岭南人啖之以当果食,言南方地湿,不食此,无以祛瘴疠也。”现在槟榔已经少见,代之以橄榄。
潮汕人死后,有“买水报地头”的习俗,这也是古百越的遗俗。“买水”是指家中有老人去世,由其子弟带点零钱到近村的小河边,扔下零钱,舀回一些水,象征性地为死者净身。宋代曾任桂林通判的周去非著有十卷《岭外代答》,记录两广物产风俗,其中便写道:“亲人始死,孝人披发,顶竹笠,提瓶,持纸钱到河边号恸,掷钱于水,而汲归浴尸谓之买水。”这种习俗至今仍见于壮族与闽广等地的畲族。覃应生等《壮族》一书写道:“老人寿终正寝……孝男孝女便到河边买水(烧纸,投铜钱进河里)回来……给死者洗身。”
二次葬和停棺葬习俗,同样是源于百越习俗。二次葬习俗根据《潮州府志》记载:“陋俗相沿,葬后10年或20年,则易其棺而贮骨于瓷罂,名曰金罐,骨黄者复座复穴,骨黑者另觅佳城,不经甚矣。非一二缙绅明理之家,鲜不为俗所移者。”这种做法是在埋葬了几年后再扒了坟墓挖出棺材,开棺后把骨头从踝骨、腿骨、脊椎骨等顺序取出来。打扫干净后,又按蹲坐姿势把骨骼一一装进一个口小腹大像花瓶一样的陶坛,捡骨头时要小心,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细小部位,更不能摆错位置。如果骨头显金黄色,说明风水好,可重新将金罐埋进去;如果骨头显黑色,说明风水欠佳,必须重新找墓地。停棺葬习俗,即人死后人殓,棺木停放在某一个地方,经过三年后才入葬墓穴。
三、从民间礼仪看海洋文化的影响
潮汕地区是著名的侨乡,现在的潮汕本土人口约1100万人左右,而在世界各地的潮籍华侨、华人已近1000万人,说是: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讪。这种数量众多的华侨,接触到海外的文化,对海内的潮人必定会起到很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礼仪习俗。
潮汕人腰扎浴巾,搭乘着红头船,漂洋到茫茫大海另一边的“番邦”,潮汕人称为“过番”。于是,出现了“番”这个与出洋有密切关系的、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的语素。潮人习惯用这个语素来表示“外国的”的概念,并由此构成了一系列表示“外国的”的词语。例如“番畔”(海外、外国)、“番客”(华侨、华人)、“番牯”(老华侨)、“番婆”(外国女人)、“番仔”(外国人)等。华侨返侨居地的时候,亲朋好友多有赠送银钱礼物,这种礼俗称为“送顺风”,也称为“送上马”,祈祝一路平安。出洋谋生的人,中途回家探亲,建房置业或者落叶归根,侨户便凑钱请剧团或纸影戏班演“顺风戏”或称“番客戏”,以祈求旅外亲人平安。亲朋好友还备办猪肉、鸡蛋作为礼品前往迎贺,称为“接番客”,也称为“接落马”。归侨将从海外带回的便药、糖饼等物品回赠,甚至设席宴请,称为“食番客桌”。在过去物质匮乏的时代,这一顿番客桌不知道要使多少人羡慕不已!
“民以食为天”,饮食常与人类文明的开始和文化的发展结伴而行。《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于饮食”,就视饮食文化礼俗的开始。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都在自然环境的的制约下,努力利用与开拓食物资源,从求饱到求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风俗。饮食习俗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潮汕地区濒临南海,海洋文化反映在饮食观念上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是以海产品为主要原料。潮汕地区海产品是主要的食物对象,而且越是早期其在食物中所占比例越大。清嘉庆年间撰修的《潮阳县志》载:“邑人所食大半取于海族,鱼、虾、蚌、蛤,其类千状,且蚝生、虾生之类辄为至美……童叟皆嗜。”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潮菜立于世界饮食之林的主要基础。海鲜中最高品位的是鱼翅、鲍鱼,其它如本地所产鳗鱼、龙虾、琵琶虾、石斑、鲳鱼、鲈鱼、鲥鱼、膏蟹、海螺、扇贝、带子,淡菜、牡蛎、象鼻蚌等等,都是海中珍品。潮菜菜名许多是以海产品构成的。《汕头市志》商业卷记载潮汕名菜小食7大类、300多种,样样离不开海鲜,其中著名的有明炉烧蜇、生炊龙虾、金钱虾盒、鸳鸯羔蟹等。潮菜所用海鲜原料,必须鲜活,现点现制,以此为卖点,其菜名也就以这些用料为基础。(郑松辉《潮菜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
其次,是指海食居于正统地位。食物是否被视为正统,关键表现在祭祀用品上。以儒家为正统的祭祀典礼,食物供品讲究三牲五牲,以猪、牛、羊为主。再多则可扩大到家禽与河鱼,但绝不可用虾、蚝、蚌、蛤之物。而在海洋文化观念中,这些是先人的主要食物,祭祀亦不可少。潮汕一带还有这样的习惯,在坟头祭礼结束后,要当场将蚌蛤吃掉,而将空壳撤在坟墓周围,以示子孙兴旺,人丁众多。(隗芾《潮汕美食的文化特色》)
再次,有特殊的海鲜制作方法。潮州筵席,普遍有十个主菜,其中包括二至三个汤菜。这里面,海鲜占七成左右。最常见的汤菜有:清汤蟹丸,清汤螺丸,潮州鱼丸,清汤鳗鱼,清炖白鳝,虫草鲍鱼,薏米甲鱼,咸菜螺片,菜脯明虾,干贝萝卜,车白(一种海生物,可食用,类似薄壳,可作汁菜)清汤。至于生炊龙虾,生炊膏蟹,生炊全鱼,红坟海参,红炖鱼翅,都为潮菜佳还有活触蚶、蚝烙、鲜烫内螺、蒸日月蚝,坟鱼鳔、鱼胶、象鼻也为宴席时菜,这此海鲜,制作方法多种多样,用拌、淋、炒、炖、焖、坟、炸、炊(蒸)、泡、煮、清、扣、灼、烧等烹调方法,制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这些技艺,只有海洋地区的人才能掌握。
另外,潮汕人大规模移民东南亚,同时又与故乡保持密切的关系,这使得两地在饮食习俗方面,潮汕特色和东南亚风格互相渗透。在东南亚留居的潮汕人,时长日久,也接受了当地充满酸辣味的饮食风格,并把一些东南亚特色食品带入潮汕。澄海文史专家李绍雄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谈到旧时樟林的饮食文化,中间提到一种叫做“敬”的食品,附注说,“敬”是“泰语,泰国的一种特殊粥品”。这种食品刘尧咨《说潮州话》译作“自是泰国风味的辣椒汤。作家夏马在《泰国采风》的文章里则称之为“贡”。樟林是清代潮汕著名洋船港口,往来潮州与东南亚商人和番客,大多在樟林上落水。樟林本地,也有许多番客。因此,小贩可以经营这种泰画风味食品,而不愁没有顾客。而且,李文“一种特殊粥品”的注释,也说明“敬”这种食品,传到潮汕以后,已经发生变异。由东南亚传入而流行潮汕的食品,最负盛名者,是沙茶。沙茶也称沙爹,是印尼马来语cale的音译。是潮汕人最喜欢的调味品之一,沙茶牛肉也成为潮州菜谱所必有的一个名菜。潮菜风味大多清淡鲜美,东南亚饮食风格的融入,又为它增添了浓香特色。(黄挺《移民与潮汕和东南亚的文化交流》)
潮仙民间礼俗,受到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影响,呈现了一种多元的因素,因此,潮汕民间礼俗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一是历史传统与现在风尚并存,因此,在礼俗中呈现出来的特点是既传统又时尚。潮汕民间礼俗经历了漫长的传承、变异的过程。其中一部分不断丰富、完善,流传至今;有的被历史淘汰,逐渐消亡;有的不断吸收一些新的仪式。如对人的称谓礼俗,既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大家”、“大人”、“新妇”、“阿奴”等,又有大体上与北方话一致的“爸爸”、“妈妈”,也有受港粤影响的“爹?O”、“妈咪”、“老豆”等,可谓形形式式。又如婚礼,现在在迎娶的时候,有条件的基本上用汽车迎娶,汽车要用玫瑰,莫忘我、彩绸等装扮一新,但新娘的妆扮越来越仿古,梳新娘头,着新娘装,近期还有一些蒙上红盖头呢。
二是潮汕民间礼仪的产生,不少是基于趋利避祸,祈福祛灾的心理,但宗教迷信因素已逐渐淡化。例如潮汕妇女在孕期的禁忌很多:忌动砖瓦土石、修葺房屋、拆窗、砌灶等,唯恐触动了胎神;忌食生姜,因为生姜形状如指,吃了后产出的婴儿会多手指;禁食苦瓜、因为吃了苦瓜,怕胎儿将来皮肤粗糙;禁食沙虾,怕孩子长大会经常流泪。这些禁忌,看似荒诞不经,但是在医疗条件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新生婴儿死亡率高,因此,每一个婴孩的临世,家里人是多么充满希望,同时又多么充满担忧。因此,这些禁忌的产生都是必然的。其实,用今天科学的眼光看,这些禁忌并非完全没有科学道理,有一些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保胎和胎儿正常、良好发育有益。比如,孕妇身体的剧烈运动会导致血崩甚至流产,情绪的大起大落也不利于胎儿的正常发育,噪音、惊悸也都对胎儿的发育及其出生后的成长有所影响,孕妇的饮食禁忌,其间的因果关系多是一种臆想,但月妇忌辛辣等食俗也有道理的。
原始的人生礼仪具有深厚的宗教意识,随着时间的推这种宗教迷信的意识逐渐褪去了其神秘的光泽,人们举行人生礼仪,大多是寄托人生美好的愿望,甚至渗透娱乐性质的内容。例如丧葬礼俗中做法事超度亡灵本是佛教中一种神圣的佛事活动,但随着这种活动的推广普及,渐趋通俗化、民间化,甚至职业化。近代民间功德帮取代僧尼做法事的业务之后,做法事超度亡灵变成了功德帮谋生的职业。因此,在他们观念中,自有虔诚的宗教观念,而是如何把法事做得吸引人,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声誉,希望以后有丧家来请。例如在做发关一节时,这请来一纸马,脚下拟马步跑动,手作持缰绳、勒缰绳的样子就是牵马,接着拿一个面盆,做泼水状,又拿一个刷子,给马刷毛,又做饲马状。紧接着拿一个纸人,给纸人穿上新衣,戴上帽子,将关文放在纸人手上,然后脚踏马步,将纸人纸马移到埕外火化,这跟潮剧舞台动作差不多,娱乐性也很强,丧家和观众事后都会对经师表演的基本功指指点点,加以评价。
三是删繁就简的趋向。古代《周礼》、《礼记》、《仪礼》规月人生礼仪的冠、婚、丧、祭等人生礼仪,这些人生礼仪都十分详细完备,但也十分繁杂,因此,烦琐,复杂的仪制逐渐被人们所抛弃,人生礼仪变得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如拜年习俗,过去程式化多的活动,包括换大吉,串门等等,现在多用打电话,发信息和发伊妹儿来替换,因为人们觉得这种礼仪更为简便快省时省力而又不失亲情。
总之,潮汕民间礼俗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就横断面而言每一个重大人生礼俗都伴随着众多的仪式,显现出丰富的内涵;就纵向时间而言,人生礼仪覆盖了整个生命过程。我们的人生,就在这样一个又一个,一环又一环的礼俗活动中完成。我们的人生,也因为这些礼俗活动而更加丰富,更加多彩。
由历史积淀而成的礼仪可谓优秀与糟粕并存,对于优秀的、“与时俱进”的礼仪应予保留,而对于那些与时代精神不相协调的礼仪应予抛弃。我们欣喜地看到,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强,从而引起礼仪的相互交流也日益增强。文化科学素质和文明意识都有明显提高的潮汕人,正以扬弃的态度改革传统的潮人礼仪,吸纳他人的优点,为潮人礼仪注入新的文明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