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家居,家居中的一枝独秀 大漆,或许大多数人认为不就是漆吗?还有什么特别吗?现代工业的发展,合成漆的大量泛滥,模糊了人们天然漆和合成漆的概念。大漆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千多年前,元代晋丘衍曾写过“上古无笔墨,以竹挺席漆书竹上。”《庄子·人世间》也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大漆,作为古老的东方文明的一种载体,我们现代人却不知漆为何物了,让我们情何以堪呢。 什么是大漆呢? 漆就是割开漆树树皮,从韧皮部流出的一种乳白色液体,可以用来髹涂器物,俗称“大漆”,又称“国漆”或“土漆”。 漆树可说是大自然的馈赠,中国的大漆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85%,是世界上大漆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漆树垂直分布于海拔300—2400米之间,秦岭、巴山、武当山、武陵山、佛坪、岚皋、平利、竹溪、恩施、龙山、城口、北川、大方、毕节、镇雄等是重要产漆地区。这些地区的大漆产量约占全国大漆总产量的80%。
大漆主要储存在漆树韧皮部的乳汁道内,所以采割大漆的主要部位是树干的韧皮部。一棵漆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只能割取到10公斤左右的大漆。生漆的流量与气温和湿度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选择适宜的季节、天气和时段进行采割。所以生漆产量很低,也很珍贵。经过精心培育的优良品种单株产量也只有250克。我们通常说百里千刀一斤漆,漆液也堪称绿色黄金或液体黄金。因此它的这种天然性和稀少性和地域特性,自古以来就是奢侈品,也注定它贵族性的特性,也赋予了浓重的东方色彩。 天然大漆身为涂料之王“滴漆入土,千年不坏”,大漆涂层可以防虫、防水、防腐蚀,天然无毒,可以保护胎体,也可以保护贮存在漆器内的物品。是其他任何涂料都无法比拟的。不少考古发掘所见的漆器,木胎大多已经朽烂成灰,漆层却灿然完整,因此,大漆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永恒的意味。乾隆的御制诗里有很多吟咏漆器的,其中除了对精工细作的赞叹外,更多流露出的是对这样的器物能“三百年来此完璧”、“希珍二百岁余存”、“四百岁完全”的欣羡。而这种欣羡正是大漆这种材质的特别之处:耐久。用大漆髹涂的器物能完整保存千百年,这也是人们之所以要在这种材质上不计工本地精雕细琢的重要原因。
大漆的应用 大漆的使用可追溯到古老时期,历史已成过去,我们无法切身体会,但我们从流传至今的古文字中可以得以印证。元代晋丘衍曾写过“上古无笔墨,以竹挺席漆书竹上。”《庄子·人世间》也有“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的记载。《史记.货殖列传》“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的记载,认为手中掌握了千件漆器,千桶漆者,其财富也相当于“千乘之家”漆器俨然成了一种权利、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汉代以后,漆工艺发展迅速,历经宋元至明清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漆工艺也较传统工艺有了创新和变化,在当时开创了漆器时代的盛世,大漆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大漆工艺结合能工巧匠独具匠心的雕琢所呈现的大漆家居,在皇家宫廷、官员府邸、富商大宅里,从大件家居到茶碗盘碟,大漆得到广泛的使用,大漆工艺品更成了皇亲贵族文人墨客争相收藏的宠儿。
在现代大漆工艺主要应用在工艺品上,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天然生漆熬合和改性,也研制了不少的特有独特牲和使用性,实践证明优于其它各类防腐蚀涂料,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兵马俑”也采取了天然生漆的涂饰,它的优越性可见一斑。而在家居的应用中却是凤毛麟角,一是大漆复杂的手工艺,二是市场的普及率和认知度降低,大漆家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