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工业更新项目的爆发,让社会意识从单纯的外观改造,转向对保护,改造,活化的全方位关注。尤其是如何在生产型的厂房空间里,避免单纯的“布景化“设计,创造出真正有持续活力的商业场所,是当下一个很大的挑战。而长拖1958.铸光仓的改造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大胆尝试。
▼西北角鸟瞰 © 金伟琦
背景
- 新中国成立后,长春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拉开了汽车机械制造业建设的帷幕,也留下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建筑。其中城市东部的长春拖拉机厂,于1958 年开始筹备建厂, 1961 年建成,曾经是新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时髦的生活方式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长拖在2006年宣布破产并关闭,随着厂房被废弃,厂区周边也日益破败。2020年万科对原拖拉机厂进行重新规划,让原本最时髦的厂区重回历史舞台。
- 整个园区(厂房区域)用地约14万.0㎡,包括6栋大型厂房建筑。改造以尊重历史文脉为前提,我们希望跨越“创意园区”式的单一文保方式,建构一个以历史工业遗产为依托,集文化,商业,社区,艺术为一体的开放城市街区。而#3厂房“铸造车间”是第一个改造的厂房。它既是一个文保建筑,同时也希望能成为一个活跃的文化商业综合体,激活社区,加速整个园区改造的步伐。这就要求设计师冲破狭义的建筑视角,以人的活动为出发点,整合空间,景观,艺术,商业策划等资源,创造出一个真实的,具有持续活力的“城市客厅“。
▼改造前鸟瞰 © VANKE
▼改造前的立面 © UV
- 改造哲学
- 叠加
- 控制文物保护与活化使用之间的微妙平衡,通过新旧物件的叠加,形成一种混搭,对比的张力。建筑设计的留白,给后续的使用者提供参与再创造的可能性,使建筑成为不断丰富的沉积物,不断进化的生命体。
▼ 厂房现状结构分析和“叠加”概念草图 © UV
“切片”
建筑是凝固的时空。我们希望设计可以跨越英雄式的思维,和自上而下的纯粹审美。尽量保留历史使用的痕迹,叠加当下的活动印记,使当下改造的结果作为一份历史切片,反映当下的社会状态及人的需求。超大尺度的厂房空间赋予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们可以在东北打造一条四季如春的,从过去到未来的室内城市街道。沿着中轴大道,空间随着游人的脚步缓缓展开,是一段从历史到未来的时空长卷。
▼长轴剖面透视 © UV
北立面作为面向城市的亮相,表达的是对新时代的乐观热情。在原有建筑轮廓基础上, 2602片体现机器美学的紫铜叶片,从下至上旋转43度,寓意长拖43年的历史。立面产生步移景易的动态效果,当代景象与历史记忆交替呈现在观众面前。
▼北立面叶片概念 © UV
▼北立面外观 © 金伟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