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 用户名wanghua 发表于
从第一眼看她的作品-北京SOHO,我就被深深震撼了,那种流畅的曲线,太美
- A考拉熊 发表于
并非是熟知扎哈·哈迪德,才要去写她,而是当她的作品豁然展现在眼前时,你惊叹于她的勇敢,你折服于她的智慧,你无法自拔,你便更想要了解她,了解这一朵建筑界的奇葩。
这是一位出生于1950年的倔强女性,掐指一算,60年光阴荏苒,而最美好的时光,她都用来诠释自己的建筑理念,并且一直在继续——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1972年进入英国伦敦的建筑学会学习,毕业后在伦敦创办自己的事务所,目前在伦敦领导着一个拥有300多人的建筑师团队——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作狂,至今单身一人,没有恋爱,没有结婚,没有小孩,建筑就是她的一切。于此,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在是为男人掌控话语权的建筑界摸爬滚打,对于扎哈·哈迪德而言,有忐忑,但更多的是奋进。这名巴格达女孩,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无数次与伊拉克社会源于伊斯兰宗教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作抗争,与男性一统建筑界天下的传统意识作抗争,这一争就是几十年,那种不愿屈就的野心,自小便在扎哈·哈迪德的内心萌芽,也正筑就了她之后在建筑界的癫狂与卓越。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像是不规则图形,但似乎又遵循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规律,初次相遇的时候,如同置身于幻境,仔细斟酌,你会发现,她的作品都有着鲜明的扎哈·哈迪德特色,那一种扭曲和盘旋,那一种线条的连接,她的助手帕特里特就曾说过“哈迪德对当今建筑文化最大的贡献在于促进了空间连接技术的发展”,这是扎哈·哈迪德建筑语言创新的核心问题——对空间的创新,她的设计在她自身的理解上不断多元化和形象化,透露着一股“未来”气息。如果你走近扎哈·哈迪德,那么,欢迎你来到扎哈·哈迪德的未来世界。
为什么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会令人疑虑万分?很多人表示看不懂她的建筑,是故无论是扎哈·哈迪德成名以前还是成名以后,一直都保有大量的争议,她被誉为是20世纪后期国际建筑界最具争议的建筑师之一,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女性,更因为她的那种放浪于形骸之外的疯狂和嚣张。
作为一名女性,她只身独闯建筑界,却描绘出一幅幅比其他男性建筑师更具魅力的建筑蓝图,如果将女性的魅力定格为柔美,那么从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中,你将能感受到似乎是从女性柔美中迸发出巨大男性荷尔蒙的一种威慑力,这种威慑力即是惊喜也是压力,比什么都张牙舞爪,但又不乏线条的柔顺,这种模式,既压抑着人们接受现实的底线,又挑逗着人们好奇于未知的神经。人们接受与否其实就在一念之间,但扎哈·哈迪德与保守思想的对抗却是一段辛苦的历程。
作为一名建筑师,她的作品天马行空,“多层次的透视、无穷的消失点、倾斜的多角度,峰回路转,突然杀出或插进来的水平面,这一切都完成了传统建筑学‘不可能的任务’”——《联合早报》中这么评价着,据说,她的每一张建筑草图无一列外都是一幅完美的抽象绘画,不可否认,这种设计无论是对于建筑技术,还是对于社会的心理接受能力,都是一种挑战,所以在获得关注的同时也收到了不少的批判。但扎哈·哈迪德始终坚持自己独具一格的设计语言,即使不被人接受,即使设计被拒绝——也许是对其扑朔迷离的设计的担心,即使一度被沦为“纸上建筑师”——许多建筑师和建筑商认为扎哈·哈迪德的作品无论多么惊艳都无法在当下的建筑条件下被建造出来,她也从未放弃自己的建筑理念,不是自己的设计不行,而是这个世界不敢,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只遵循自己的规则”,扎哈·哈迪德这么肯定着。
终于,一步一坎坷中,她逐渐收获了认可。1993年,她在德国第一座正式建成的维特拉(Vitra)消防局面世,破除了扎哈·哈迪德的设计无法建造的魔咒;2004年她成为首位荣获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普立兹克奖的女建筑师,给予那些不友善的批判以更有力的回击,越及国际建筑界的巅峰。当年的普立兹克评委艾达·赫克斯特布尔说:“哈迪德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和感受。” 或许真的非常难以置信,但事实的确就是,扎哈·哈迪德在年轻时努力画了数十年的效果图,却无一例真正落实建成,而关于其生活了许久的英国,在去年的7月份才刚刚实现了第一个建筑项目——位于伦敦南部Brixton的伊芙琳·格雷斯学院(Evelyn Grace Academy)的竣工。这份毅力,并非常人所有,而这份成功,也并非常人可得。
越是争议,便越为惹眼,个人觉得,其实这些也正是扎哈·哈迪德如此吸引人的个性所在,敢想,更贵于敢做,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一旦落入她的手中,便利利落落地一一兑现,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或许,我是否可以将那些批判理解为对一名女性建筑师完成了这个社会曾经思考以外的合理存在的嫉妒与不甘心?当然,这种主观想法是出于对扎哈·哈迪德的敬仰,并无其他贬低之意。
如果说其他建筑师是将灵感付诸于现实,在混乱的世界中创造秩序,那么我说,扎哈·哈迪德似乎是在现时的世界里追寻灵感,在秩序的世界中制造混乱,将眼前的理性暂时收藏,回归感性的生动性,那一种与现实世界若即若离的视觉冲击,然后最终又在感性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理性理解。但获得这种认知的前提是,你必须能够理解扎哈·哈迪德的幻境艺术,不带争议地用心去体验她的设计。那一种潜藏的空想性美学,那一种回归于空间的流动感,扎哈·哈迪德所创造出的新空间结构——感性、抽象、动态、反重力,让“未来”幻象合情合理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有一份资料为扎哈·哈迪德的建筑设计特点作了一个归结,我觉得归结得比较得理,让我这么一个非建筑专业毕业的人也理解进了,特此作个摘录:(1)空间、结构、材料的高度统一;(2)有流动性、无缝性的结构体系;(3)粗犷、真实、流动性的材质特点;(4)设计和施工中对新技术的应用。当你面对着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时,你可能不会想到这是出自一位女性之手,成片成片连续不断的面,蕴藏着几分放浪不羁,似乎是浑然天成般,有一种未经人工雕琢的纯粹,但又不同于简约,因为这个建筑形体实质上非常复杂,这便对新技术的应用提出了高要求,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正是得益于技术的革命,而使扎哈·哈迪德的“未来世界”成为可能。
至于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发展趋势,个人认为这个无从定义,正如她的作品中所凸显出来的“未来”感一样。她自己也曾谈及“我自己也不晓得下一个建筑物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断尝试各种媒体的变数,在每一次的设计里,重新发明每一件事物。建筑设计如同艺术创作,你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直到你实际着手进行。当你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时,你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物已开始移动了”、“对一个真正的建筑师来说,事物之间都是有关联的,我想接触每个人,而不只是那些教育或者文化精英,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惊喜和挑战,我希望人们都能够敞开自己去迎接未知的东西”。也正是因为这种对未知的探索,无论是以什么为主题,她的作品永远都那么抱有新鲜和活力,与她精力旺盛的建筑人生一样。
- 自然卷' 发表于
就像一楼说的应该被置顶
- fangjuliet 发表于
怀念大师,大师走好{:9:}
- zy6688 发表于
怀念大师
- 一个包 发表于
真心难过{:9:}走好
- 叶永飞 发表于
叶永飞 发表于 2016-4-1 09:09
难道是因为愚人节 大师才被去世的?
原来是真的{:8:}{:9:}
- 叶永飞 发表于
酒浊 发表于 2016-4-1 09:05
灰色四一,默哀大师,作为设计论坛,版主毫无疑问的应该将此贴放置彩票走势图,纪念永垂不朽的大师,今天作为一个 ...
难道是因为愚人节 大师才被去世的?
- 酒浊 发表于
灰色四一,默哀大师,作为设计论坛,版主毫无疑问的应该将此贴放置彩票走势图,纪念永垂不朽的大师,今天作为一个设计师,谁都会难过!默哀!